致敬·传承荆楚英烈:黄骅

文章来源: 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· 2022-10-09
PDF

赓续红色血脉,铭记荆楚英烈。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湖北广电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《致敬·传承》湖北英烈系列人物纪录短片。在荆楚大地、一代代英烈们用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,他们的革命精神浩然长存,万古长青。记住英烈,缅怀英烈,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昨天、珍惜今天,更为了赓续英烈遗志,奋进崭新时代。

 

黄骅,湖北阳新人,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,他奔赴抗日前线,来到冀鲁边区领导军民抗战,他身先士卒,英勇善战,让抗战烽火燃烧在燕赵大地上,将生命留在了抗日战场上,埋骨齐鲁,情留燕赵……

黄骅,1911年出生于阳新县凤凰乡良上村一个贫农家庭,受尽过地主的打骂和欺凌。1926年,15岁的黄骅看到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土豪、分田地,随即参加了革命的洪流。

阳新县档案馆党史办舒宝珍介绍:“原来他的名字叫黄金山,改的名字叫黄骅,这个骅是古代对骏马的别称,他就希望他是一匹中华的骏马,在他的思想里面就有一种革命的火种落下来了。”
18岁时,黄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参加了工农红军,参加过五次反革命"围剿"的英勇斗争,跟着彭德怀转战大江南北,抢渡大渡河、激战金沙江,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,并最终奔赴抗日前线。
阳新县档案馆党史办舒宝珍介绍:“参加工农红军以后,他一步步的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,在1943年的时候,他是战斗在冀鲁军分区任副司令,他在那里创建冀鲁边区,抗日根据地,因为那个时候日本对那边的封锁是非常残酷的,他基本上是属于三光,他们在那里去开展工作是非常难的。”
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,他凭着不怕牺牲、勇猛顽强的斗志精神屡建功勋,由一名司号员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。当时,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黄骅灵活运用"集中优势兵力,打击其一点"的方针,频频出击,不断取得反"扫荡"斗争的胜利。

阳新县档案馆党史办舒宝珍介绍:“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干部,当成军官的身份来对待,他把所有的一切都想的是老百姓、想的是群众。”

黄骅身居要职之后,由于工作事务庞杂繁忙,他将两个孩子寄养在老百姓的家里,一心投入革命事业。短短两年内,八路军冀鲁边军区的力量迅速壮大,与日军进行大小战斗400多次,让敌人在后方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。

阳新县档案馆党史办舒宝珍介绍:“一个革命意志坚定,再一个就是作战勇敢、作风过硬,能够以最高的最严的要求来要求自己,所以能够做表率,是表率、也是模范。”

1943年6月,黄骅不幸被叛徒和汉奸刺杀牺牲,时年32岁。为了纪念黄骅,1945年,新海县易名为黄骅县,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沧州黄骅市。1953年,黄骅烈士的遗骸由黄骅县迁到济南市英雄山烈士陵园。

阳新县档案馆党史办舒宝珍介绍:“他牺牲了以后,还有人民自发的,能够用一个县的名字以他的名字来命名,永世纪念他。我们一直说的是以城为名,共和国的版图上都有你的名字,那就是对他的最高褒奖。”

湖北省荣军优抚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400207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