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敬·传承荆楚英烈:杨威 李水波

赓续红色血脉,铭记荆楚英烈。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湖北广电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《致敬·传承》湖北英烈系列人物纪录短片。在荆楚大地、一代代英烈们用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,他们的革命精神浩然长存,万古长青。记住英烈,缅怀英烈,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昨天、珍惜今天,更为了赓续英烈遗志,奋进崭新时代。
杨威
1921年 ,原名欧阳英的杨威,出生在湖北襄樊,欧庙镇一户读书人家庭。
1936年,鄂西北抗日群众救亡运动高潮迭起。她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,宣传抗日救国。次年武汉沦陷,在地下党影响下,欧阳英毅然投笔从戎,并改名欧阳克敌。
“她原来的名字是老三,后来改成了克敌,表明她抗日的决心”
1938年,党组织批准日渐成熟的欧阳克敌入党,那年他17岁。
次年日寇大举进攻我随县、枣阳,逼近襄樊。组织决定派欧阳克敌前往豫南学习。
“她就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部队,这是比较光明前途,那么她就把她的名字改成了,不仅是克敌,要为国扬威。”
从欧阳克迪又再改名杨威,她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。学习结束后,杨威跟随组织挺进鄂中敌后。而如何在敌后发动群众组织抗日,这是他需要面对的问题。
“(当时)群众对日军、伪军、有恐惧感。怕给共产党做了事以后,怕惹来一些后患。”为了打消老百姓的顾虑,配合新四军的工作,杨威挨家挨户做动员。“比如说(帮群众)做鞋子啊、烙饼子啊、缝衣服啊都是这些细小的事情,做了很多就是发动群众这样群众们能够认可相信党,不怕日军、伪军。”
经过细致入微地工作,新四军的名号在当地老百姓中声名远扬。杨威还带着老乡们一起,经常挑着物资去前方慰劳将士。而她则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、肉中刺。
“(杨威)影响比较大,那么敌人,国民党听到她的名字以后都非常的震惊,所以要出高价要捉拿她。”
1941年皖南事变后的一天秋夜,收到密报的伪军包围了在村上开会的杨威等人,由于敌众我寡,杨威等十二名干部群众被敌人抓捕并施刑。
“无论敌人多么残酷,打断了多么扁担,刺刀怎么刺她,始终她不透露党组织的任何消息,宁死不屈。”
经过一夜的严刑拷打,匪徒们彻底绝望了。第二天,气急败坏的他们将杨威等人绑缚刑场。
“”在街上的时候她说乡亲们不要难过,革命就是要牺牲的,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的。她就是最后的时候还在街上鼓舞群众斗志。而那天就是她整整二十岁,就是她二十岁生日,(她)被敌人杀害了”
如今,家乡的父老乡亲,没有忘记这位女儿,祖国更不会忘记这位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巾帼英雄。
李水波
又到一年中秋,湖北石首市大垸乡合光村的李又林,今儿特地提早回了家,老伴儿在家中已备好了一桌子酒菜,远不止两人的份,望着摆放整齐的五双碗筷,李又林又湿了眼眶。
“爸爸妈妈,李水波。你们为国家牺牲了,国家不会忘记你,长期地表扬你,八月十五啦,喝点酒啊”
李又林,是李水波的亲哥,如果弟弟还活着,到现在也应该是年过花甲。1979年,在那场发生在中越边境的战火硝烟里,李水波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也成就了这位英勇无比的战斗英雄。
李水波的战友 朱守德:“我们是22号的晚上三、四点钟就抢到了高地,抢到高地之后,4点多钟,我们那个连长,二连的连长,他就命令、安排李水波带工兵班去下面埋地雷,阻止越军的进攻。”
朱守德是那场战争的参与者、见证者。临上战场前,李水波就曾拉着朱守德一起相互打气、互表决心。
李水波的战友 朱守德:“如果说,……我不能够战胜敌人,那我们就愧对我们的祖国,愧对我们的人民,愧对家庭。我就说都拼命干吧,都豁出命来吧。”
在越南境内代乃一无名高地,作为工兵的李水波和突袭的越军发生了遭遇战。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兵力,李水波和3名战友死守阵地,先后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。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情势危急之下,李水波做出一个决定:让负伤的战友先行撤离,自己则留下掩护。
李水波的战友朱守德:“当时他腿部中了弹,中了弹以后,(上级)还是要让他守住电台,要他保全自己,要他隐蔽。”
此时,李水波周围的敌人越来越多,将他牢牢围住。
李水波的战友肖云规:“他的子弹也打得差不多了。基本上没有什么,他看到再没有办法,敌人已经准备活捉他。”
那一刹那,李水波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:他拉响爆破桶,纵身跳向敌群……
次日,战友们找到了李水波的遗体。在他身边,赫然躺着6具敌人的尸体。
舍生忘死、勇敢争先,是刻在李水波骨子里的东西。出征越南前,他曾索性把头剃光,只为一心杀敌。
李水波的战友 肖云规:”他就说想当英雄,我还说了一句,我说这个英雄不是说你想当就当的,他说我努力吧,他说,你有机会跟我一起,你看我的行动。”
战后,李水波烈士被追记一等功,并被中央军委授予“杨根思式的战斗英雄”荣誉称号。在云南屏边县水冲子烈士陵园,李水波的墓碑巍然而立。